推荐内容
全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推进会典型发言材料之一
发布时间:2017-05-27 14:56   浏览次数:
 

 坚持四个突出  推进产教融合

株洲市人民政府

2017522

近年来,株洲市作为全国20个“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”之一,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,深化产教融合,推进校企合作,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。目前,全市共有职业院校36所、在校生10万余人,近5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0万人,初步形成了“产业引导职业教育,职业教育引领产业”的校地校企合作互动格局,职业教育已成为助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“催化剂”,经济社会发展的“助推器”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:

一、突出顶层设计,优化“大职教”政策环境

注重加快构建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,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,出台了全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,制定了职业教育发展三年攻坚计划,启动实施了基础能力创优工程、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办学水平体质工程。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。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,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,建立了行业企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与制约机制。全面落实职业教育经费政策性来源渠道,确保新增财政教育投入、教育费附加项职业教育倾斜,建立健全了强有力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。

二、突出园区建设,促进“产教城”融合发展

大力推进职教科技园建设,推动院校园区化集聚发展。按照“工匠摇篮、城市名片、两型典范、发展引擎”的定位,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3.9平方公里的职教科技园,致力打造“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”。创新园区运作模式,按照“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”的理念,成立了教投集团,完成投资119亿元,推动职教科技园的开展与建设、教育资源的经营与管理、教育配套产业的投资与经营。目前,职教科教园完成了中心区域4平方公里的建设,6所院校入园办学,4所院校正在加紧建设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,建成湖南(株洲)就业创业指导中心,成功引进了中科院云计算中心职业教育分中心、零创空间、创业90·青创空间、焊接技术实训中心等项目,覆盖了电商、无人机、云计算等多个新兴专业,研发、培训、实训、技能认定等多个领域,有效推动了教育、产业、城市融合发展。

三、突出平台建设,畅通“政校企”沟通渠道

坚持职业院校办学定位,以品牌院校为龙头、行业 企业为骨干、专业为纽带,对接株洲重点产业,先后组建了南方铁路运输、湖南汽车、株洲服饰产业、醴陵陶瓷和株洲湘菜产业等11个职教集团,与156个行业企业形成了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的教学链、产业链、利益链。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,按照“政府主导、企业参与、院校合作”的共建模式,建设了轨道交通综合实训站场、湖南微软创新纵中心、微软IT学院等一批实训基地。到2016年底,全市在企业和院校共建有1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、9个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,15个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、19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,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,加强行业协会建设,先后成立了株洲市职业教育园区发展促进会和株洲市职业教育协会,着力打造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新平台,“政校企”沟通更加顺畅。

四、突出以学促用,推动“产学研”协同发展

围绕实施工业“1093”行动,打造株洲·中国动力谷,建设制造强市,引导职业院校对接全市重点产业,动态调整专业结构,推动专业链深度融入产业链,集中力量建好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群。目前,全市职业院校已形成了对接株洲轨道交通、航空、汽车、电子信息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、陶瓷和服饰等10大重点产业的特色专业群,实现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对重点产业、特色产业的全覆盖。鼓励职业院校利用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优势,引企入校,兴办教学工厂、教学公司。目前,已有来自服饰,陶瓷,化工等行业的多家企业,将生产线、设计室、产品展示厅等搬进了职业院校,积极探索“产学研”结合新模式。湖南铁道职院、湖南汽车工程职院、醴陵陶瓷烟花职校、湖南商业技师学院等一大批职业院校分别与中车集团、北汽集团、陶瓷协会和湘菜协会等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开展订单培养,有力推进了职业院校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。

下一步,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,进一步加大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力度,深化产教融合,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,创新链有机衔接,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蓄积强大力量。

版权所有:2022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

通讯地址: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狮山路20号   招生热线:0734-8378042  邮编:421002